四川在线眉山讯(特约记者陶广汉文/图)水产养殖造成水环境污染有无办法?有。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首创的高位池+生态净化池塘间循环生态康养殖新模式,既让这一污染问题迎刃而解,又增加了水产品产量和效益。
最近,四川省现代渔业发展培训会在东坡区召开,来自全省渔业界100多名参会者在思蒙镇沈店村渔农杨志祥的水产养殖场看到,一块约1.5亩面积的鱼塘比一般的鱼塘明显高出1.5米,池塘内水花飞溅的水车式增氧机正在不停地运转。接外的一根水管喷出的水,不断流进旁边一处2亩的净化池,里面全种的是绿油油的狐尾藻。杨志祥向参观者介绍,圆型的鱼塘内通过水车式增氧机的动力作用,促使鱼儿的排泄物等杂质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大量往池子中间流动聚集,锅底型池子底部在高位水压作用下,杂质就会随着底部的水管自动流进另外一处种满狐尾藻的净化池里,使之在不停流动中得到净化,并且投喂了数百尾鲫鱼和白鲢净化水质,这样净化后再通过机器把水抽灌到鱼塘里,实现水源的循环利用,很少再从外去引水冲囤鱼塘。这就是我探索实践创造的“高位池加净化池循环利用”水产生态养殖模式。
“同样水面的养殖面积,过去由于长期喂鱼的水质得不到净化,最多投放3000多尾鲈鱼鱼苗就足够了。”杨志祥说,“而现在利用这种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一般不用外来水冲囤,我2017年4月投放的鲈鱼鱼苗就有3万余尾。因为改善了水质和鱼的生长环境,养出的鱼自然品质就好,1.5亩养鱼塘加上种植2亩净化水质的狐尾藻,预计总产成鱼3万斤,成鱼售价每斤达到了18元,购置增氧设施投入了6万元,每月电动消耗电费5000多元,但除去这些成本投入,我全年还获纯利14万元,同样3—5亩的水面,却创下了过去两倍的效益,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对此,参加全省现代渔业发展现场会的人员和专家认为,杨志祥养鱼基地的“高位池加净化池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新模式,为水产养殖废水不外排、达标排、不直排、循环利用、扩量增效闯出了一条新路,实现了小规模高密度养殖与水环境生态保护相融互动,很值得在全省大范围推广。
东坡区作为农业部水产养殖病害生态预防示范区、全省渔业生产重点县和水产产业化示范县,目前共有水产养殖面积4.996万亩,水产品年总产量达4.025万吨,实现渔业产值8.043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22.8亿元,稳居全省第一。2017年繁殖名优鱼苗75亿尾,其中黄颡鱼苗50亿尾,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70%以上份额,班点叉尾鮰3亿尾,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相应带来的水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东坡区渔政管理站站长张继业介绍说,多年来的水产养殖,大多没有从环保去考虑,以致过去许多养殖户直接将养殖废水排进河沟。这些含有氨氮的养殖废水进入河流以后,就会造成藻类植物过度繁殖,影响水域生态环境。
对此,从去年开始,东坡区在推进“河长制”工作的过程中,把推广杨志祥这种既环保又高产的生态健康养鱼模式作为保护水域环境的一个有效之举,先后选择在复兴、多悦、尚义、白马等重点养鱼乡镇的共16个规模养鱼基地进行鱼(草)共生模式示范。目前,该示范面积已达到1560亩,效果显示,该模式既改善了水环境,又提升了水产品质量和产量。传统模式下1000平方米的鱼池只能养4500斤鱼,而高位池加净化池循环利用养殖新模式下可养3万斤鱼,该模式非常适合5亩左右面积的鱼塘,可以实现养殖废水不外排、不直排。
张继业表示,目前,东坡区有5000多个这样的养殖鱼塘,并且推广面积还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