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化全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绿美汕头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汕头市拟制订出台《汕头经济特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例》。目前,该条例(草案)正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详情如下:
关于公开征求《汕头经济特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例(草案)》意见建议的公告
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透明度,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现将《汕头经济特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例(草案)》在本网站登出,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建议。有关意见建议请于2023年9月15日前向汕头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反馈。
(一)邮寄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海滨路9号(邮政编码:515000)
(二)电子邮箱:strdfw@163.com
(三)传真:0754-88565786
(四)在《汕头人大》网“意见建议征集”栏,提出意见建议。
汕头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23年8月14日
汕头经济特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例
(草案)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汕头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特区范围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基本原则】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职责】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资金保障,统筹推进特区海绵城市建设,协调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区(县)人民政府(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委会,下同)承担属地管理责任,组织开展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第五条【部门职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是特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等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农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生态环境、市场监管、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宣传教育】市、区(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广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参与度。
第七条【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通过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
对在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可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八条【合理开发】城市建设应当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对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保留足够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海绵城市设施。
本条例所称海绵城市设施,按主要功能可分为滞蓄渗透、调节、转输、集蓄利用、截污净化等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一)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等)、渗透塘、渗井、雨水湿地、生态树池等滞蓄渗透设施;
(二)湿塘、蓄水池、雨水罐等集蓄利用设施;
(三)调节塘、调节池等调节设施;
(四)植草沟、旱溪等转输设施;
(五)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截污净化设施。
第九条【专项规划】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市自然资源等部门编制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组织编制辖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当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分区建设指引、建设管控要求等内容。
第十条【规划衔接】编制或者修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绿地、水系、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时,应当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建设实施方案】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根据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辖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第十二条【建设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要求进行建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豁免清单制度】对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特殊污染源地区内的项目,应急抢险、临时建筑、保密工程项目,以及其他因工程性质、类型制约而无法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的项目,在建设审批环节对其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可不作强制性要求,由建设单位根据项目特点建设海绵城市相关工程设施。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项目具体范围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和相关主管部门通过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豁免清单的形式确定。
建设项目拟适用豁免清单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组织论证。
第十四条【政府投资项目要求】建设单位组织编制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编制项目概算时,将涉及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费用纳入项目总投资。
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在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和概算审批环节对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落实情况进行审查。
第十五条【用地规划要求】自然资源部门组织供应城市建设用地时,应当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并将有关要求和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城市建设基本指标纳入项目用地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不需办理选址、土地供应手续的政府投资改造类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意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管控要求。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责任】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海绵城市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的要求,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开展建设;不得明示或者暗示相关参与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降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
第十七条【设计单位责任】设计单位开展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时,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步编制海绵城市设计专篇;海绵城市设计专篇内容一并纳入设计审查范围。
施工图设计文件未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施工图审查机构不得出具审查合格意见。
第十八条【施工单位责任】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去除、削减海绵城市设施功能或者降低质量标准,并作好地下管网、调蓄设施等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
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或者竣工验收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应当负责返修。
第十九条【监理单位责任】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对建设项目施工履行监理职责,确保海绵城市设施按图施工。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和质量隐患,应当要求整改或者停工整改;属于重大质量隐患的,应当向建设单位报告。
第二十条【竣工验收】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应当载明海绵城市设施验收情况。海绵城市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第二十一条【运维主体】海绵城市设施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运行维护单位:
(一)政府投资项目的海绵城市设施,由项目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其他单位负责运行维护;
(二)社会投资项目的海绵城市设施,由项目所有权人或者其委托的其他单位负责运行维护;
(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海绵城市设施,按照合同约定确定运行维护单位。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仍不能确定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单位的,按照“谁使用,谁维护”的原则确定。
建设单位应当将通过竣工验收的海绵城市设施及相关资料及时移交运行维护单位;移交前的维护管理工作由建设单位负责。
第二十二条【运维要求】海绵城市设施的运行维护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运行维护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日常巡查,按照有关标准与技术规范做好运行维护工作;因维护不当造成海绵城市设施损坏或者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运行维护单位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予以恢复。
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部门分别负责对所辖行业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情况实施监督管理。
鼓励运行维护单位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对海绵城市设施运行情况进行监测。
第二十三条【禁止行为】禁止非法侵占、损毁海绵城市设施及其配套监测设施。
因工程建设需要,确需临时挖掘、拆除、改动、占用海绵城市设施及其配套监测设施的,应当与运行维护单位协商,承诺按照不降低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原则进行恢复或者改建,并承担全部费用。
第二十四条【绩效考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特区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年度实绩考评,考评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第二十五条【运维单位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单位未按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运行维护,造成海绵城市设施损坏或者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或者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六条【侵占、损毁海绵设施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非法侵占、损毁海绵城市设施及其配套监测设施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或者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七条【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工程质量违法行为的,由负责该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或者水务等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相关违法记录按规定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第二十八条【集中行政处罚权】本条例规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实施的行政处罚,已依法调整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集中行使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实施。
第二十九条【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施行时间】本条例自年月日起施行。
关于《汕头经济特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例(草案)》的说明
一、立法必要性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立法工作,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市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任务举措。自2021年汕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鉴于目前国家、省层面尚未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专门立法,为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将我市在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上升至立法层面,进一步巩固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有必要制订《汕头经济特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例》,为系统化全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绿美汕头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二、立法过程和依据
该项目为《汕头市三年立法规划(2023—2025年)》中确定的2023年度法规正式项目,起草责任单位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我局按照立法程序组织审查,先后两次发文征求了市委宣传部、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以及各区(县)政府,高新区、综保区、华侨试验区管委会等23个部门和单位以及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并通过《汕头日报》、市政府门户网站、局公众号等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在此基础上,借鉴深圳等地立法经验,会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草案送审稿进行反复修改,形成《条例(草案)》。2023年3月31日,市人民政府第十五届5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条例(草案)》。
《条例(草案)》的主要制订依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建办城〔2022〕17号)等。
三、主要内容的说明
《条例(草案)》共三十条,围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定:
(一)明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要求,解决顶层设计问题
为进一步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条例(草案)》在第九条规定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会同市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编制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区(县)人民政府负责编制辖区专项规划;并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当包含的内容进行明确。为有序推动规划实施,结合特区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条例(草案)》第十一条规定由住建部门根据专项规划编制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内涵,突出因地制宜
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需坚持因地制宜,以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平衡。为此,《条例(草案)》突出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的作用,在第八条规定城市建设应当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对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保留足够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海绵城市设施。同时,针对部分因工程性质、类型制约而无法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的项目,在第十三条规定了豁免清单制度,对该类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可不作强制性要求。
(三)明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管控措施,填补制度空白
目前相关上位法对海绵城市建设尚未作出具体规定,为使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位,并确保规划建设各项工作推进有法可依,《条例(草案)》围绕规划建设全过程管控进行制度设计:
一是针对不同规划之间衔接问题,规定编制或者修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绿地、水系、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时,应当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第十条)。
二是针对项目用地环节,规定海绵城市建设基本指标纳入用地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保指标落地(第十五条)。
三是针对项目建设环节,规定建设单位应当落实海绵城市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的要求,并分别对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各环节进行规范,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项目建设过程(第十六条至第二十条)。对于政府投资项目,要求在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编制阶段就应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第十四条)。
(四)强调运行维护,避免项目失管造成浪费
为加强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质效,避免出现设施建而不用、运维主体不明确、相互推诿责任等管理乱象,《条例(草案)》一是明确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维护单位的确定原则(第二十一条);二是明确运行维护单位的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三是禁止非法侵占、毁损海绵城市设施及其配套监测设施,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六条)。
以上说明连同《条例(草案)》,请一并审议。
关于《汕头经济特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例(草案)》的审查意见
按照《汕头市三年立法规划(2023-2025年)》的安排,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汕头经济特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根据《汕头市立法条例》的规定,环境资源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林锡波的带领下,对《条例(草案)》进行认真审查。7月6日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到星湖公园、桃园小区实地查看海绵城市相关工程,并召开立法工作座谈会,听取市司法局有关情况汇报,征求部分人大代表和有关单位意见建议。我委综合前期调研成果和各方意见建议,对《条例(草案)》进行全面审查。现将审查意见报告如下。
一、制定《条例(草案)》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汕头具备打造海绵城市的基本条件,也存在着建设海绵城市的现实需求。自2021年汕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落实,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鉴于目前国家、省层面尚未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专门立法,为更好巩固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有必要将我市在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进行的成功探索上升至立法层面,进一步规范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维工作。
二、基本看法
《条例(草案)》立法目的明确,主要立法依据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立法基础良好,符合汕头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强,有效解决了顶层设计问题,突出因地制宜、实行全过程监控。总体合法、可行,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有关意见建议
此次初审过程中,人大代表、有关单位和有关行业代表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建议在下阶段立法审查中进行研究论证、合理吸纳,对有关条文内容进行完善,使语言更加精炼,条款更加合理,职责更加明确。
1.因《条例(草案)》名称与内容不完全吻合,建议修改法规名称。
2.建议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对《条例(草案)》中涉及行政许可的条款的合法性进行充分论证。
3.建议第八条第二款对海绵设施类型的规定增加一项“排涝泵站、河道、排水管网、路面雨水行泄通道(含道路阳沟)”。
理由: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采用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以减少雨水径流的量和速度,提高降雨水分的滞留和渗透能力,达到城市防洪排涝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排涝泵站、河道、排水管网、路面雨水行泄通道(含道路阳沟)等均能对雨水进行调节,对治理内涝起重要作用,属于大海绵设施,建议明确纳入。
4.建议第十条修改为“编制或者修改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绿地、水系、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时,应当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
理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最新编制要求已经不再把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
5.建议第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自然资源部门组织供应城市建设用地时,应当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并将有关要求和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纳入项目用地规划条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理由:对于海绵城市的有关建设要求和控制指标会随着相关规定性文件以及海绵城市建设考核标准的修订而调整,为增强法规制定的弹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在条款中不对具体的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名称进行表述。
6.建议第十八条修改为“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去除、削减海绵城市设施功能或者降低质量标准,并作好地下管网、调蓄设施等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并定期对工程进度进行公示。”
理由: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按时竣工,应该增加工程进度公示相关内容。
以上意见,请予审议。